穿梭在蔦屋書店每一棟之間,隨處可見像這樣的美景,讓人心情愉悅
坐在窗邊,打開筆電,拿起手中的咖啡啜飲一口,一旁是翻開的筆記本,上面擺著一支筆,這是在咖啡館中常見的風景。在那處角落,是屬於一個人的小宇宙。每一個位置上,咖啡擺放的方式,筆電是擺正的還斜的,筆記本款式,使用的筆,喝的是美式還是拿鐵……這些組合都顯露了一個人的生活痕跡,而乘載著這樣的風景以及每個客人的小宇宙,都是咖啡館中人與空間的互動。
前陣子去了一趟東京,品嚐了不少美食甜點,自然也喝了不少咖啡。像咖啡館這樣一個人與人互動交流的場所,東京把空間的靈活性發揮到很高。比如蔦屋書店中咖啡與書店的結合,人們在空間內閱讀,手邊一杯咖啡陪伴;比如擁有百年歷史的樁屋咖啡,裝潢細膩優雅得讓人驚艷;比如台灣人開設的DOMO Café,請來師承伊東豐雄的佐野健太團隊做室內設計,更有台日咖啡職人的咖啡豆加持,極具特色。
窗邊有簡易小桌椅,窗外是藍天枝葉,想像拿本書,窩在這裡閱讀,多麽享受!
在森林中品嚐咖啡和閱讀
「代官山蔦屋書店」
在這趟旅程,最難忘代官山的蔦屋書店。一共三大棟兩層樓的建築物相連,由位在東京的英國建築師事務所KDa及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共同打造,設計概念是「森林中的圖書館」。因此每一棟建築物充斥大量玻璃帷幕,窗外種滿樹木,穿梭在每一棟之間,不管身處哪個角落,望出去都是樹影,彷彿置身森林。代官山的蔦屋書店讓人佩服的不止建築物,還在於空間與人的互動。書店內設置了星巴克、酒吧還有大量座位,有高桌有沙發也有大書桌,尤其面向窗外的座位區很難搶到位置,因為望出去的視野太迷人。
面向窗外的座位區,直接面對整片美景,相當搶手。
雖然我是一個遊客,但也找了一處角落坐下。桌上有插座可使用,桌子底下有置物台可以放包包。遊覽了一下空間內的人們,年齡層分布很廣──有帶著娃兒出來的小家庭、有讀書的年輕人、有白髮蒼蒼的老人;有穿著時髦的男女、也有穿著西裝的上班族……每個人找尋位置,安靜坐下。窗外有樹影,日光流瀉到室內,空間中有人文有咖啡還有美景,蔦屋書店真的把閱讀和咖啡結合得太完美,完美到讓我一回台灣馬上又訂了四月去東京的機票,打算下次要帶著筆電去蔦屋書店,然後買一杯咖啡,好好享受完整下午時光。有時候就是這樣,因為迷戀一種氛圍,莫名的就和空間建立起了情感。
大桌區也是很熱門的座位區,因為桌上有插座供使用,座位也寬敞,很多學生在此攤開一本本的書賣力唸書。
細膩中見優雅的百年老店
「樁屋咖啡」
有一天無意走進樁屋咖啡,被室內的空間驚艷,從細節到壁面陳設都很用心,拍照上傳臉書發文後,一堆設計師和媒體朋友的留言才讓我知道原來這間咖啡館來頭不小,更有著百年歷史;設計師朋友則是反應他們的室內設計很厲害,據說銀座的本店更經典。
壁面的仕女圖裝飾,體現日本優雅的傳統文化,也讓人感受到空間的細膩。
細細遊覽了樁屋咖啡,裝修上呈現日本雅緻的傳統文化,壁面妝點著日式風格的彩繪玻璃和繪畫,都美得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;走到樓上洗手間,女廁內備有梳妝台,廁所內部也很寬敞,讓淑女們可以安心舒服地補妝。除了空間精彩,餐點上桌時,杯盤更是選用瓷器品牌皇家哥本哈根中已有百年歷史的唐草系列,手繪的丹麥藍圖騰,可以說是瓷器中的藝術品。
樓梯間的日本仕女圖騰玻璃彩繪,點綴空間美感。
像這樣細膩的空間再配上使用的高級杯盤,如果說咖啡是生活的一部分,那麼樁屋咖啡對空間的用心,的確讓人感到誠意十足。雖然單價較高,但還算值得。有時候到一間咖啡館,不只是想要喝一杯咖啡而已,還想體驗整體感受,偶爾享受一下細膩服務和空間,也頗好的,畢竟也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皇家哥本哈根的唐草系列,像我就買不起。(笑)
選用皇家哥本哈根的唐草系列盛裝咖啡,精緻的杯具讓人感覺賓至如歸。
帶著青春而清新的氣息
「DOMO Cafe」
不過,輕鬆的氣氛還是最讓人自在。比如在環境舒適寬敞又帶設計感的DOMO Café喝杯台灣豆手沖咖啡,然後和旅伴聊著天。
有趣的U形線條吧台,為空間注入活潑氣息。
DOMO Café是台灣人在日本開設的咖啡館,和建築師佐野健太的團隊合作,空間清新簡潔,咖啡部分則是選用曾獲得北歐烘豆冠軍的台灣fika fika以及京都知名Caffe Verdi,專業呈現台日兩地職人咖啡的風味。
淺灰色為基調的室內,穿插粉色系,鋪陳空間在寧靜中帶著青春氣息。
空間內的一角,陳列了雜誌和擺飾,很有生活感。
日本受限於地狹人稠,在建築跟空間上的設計技巧靈活性一直很高,可能也因此在結合咖啡與人的空間互動上,給予消了費者極大舒適感,也難怪東京的咖啡館總能讓旅人著迷。尤其在生活步調如此快速的東京,真的很需要坐下來,好好喝一杯咖啡,換取短暫寧靜。
-----------
關於 C³offee 咖啡誌
咖啡誌除了是專業職人的情報誌、咖啡玩家提升等級所需知識與資訊來源,同時也是一本可輕鬆翻閱,獲得知性滿足的享樂品味生活誌。
官網:https://c3.coffee/index.html
撰文、攝影/蔡婷如